工会工作
淮海大地上 有一个建设者的“幸福小家”
以“爱”建家,以“家”浓情,以“情”聚力。在淮海大地上,有这样一个项目部,把一线建设者驻地建成了环境舒适优美、文化氛围浓厚的“幸福小家”。
徐州工程学院项目部,位于美丽的徐州市云龙区顺堤河畔,在项目建点进驻后,根据该集团、公司关于“职工小家”建设工作有关要求,全面推进项目职工文化建设,为打造幸福的“职工小家”而不断探索。
一廊多用 把文化长廊变成“学习充电仓”
这是一条50米的玻璃长廊,通透敞亮,两旁草地已褪去娇嫩一片苍黄,不远处还有一条石子路与其遥相呼应。推开长廊的玻璃门,冬日温暖的阳光铺满整条长廊,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香气,暖黄色的书柜站立在长廊两侧,柜格中整齐地摆放着各类书籍,还有配套的桌椅,供人小憩阅读。时光在这里柔软,疲惫在这里消散。
如果不告诉你,你一定猜不到这里竟是徐州工程学院项目部专门为职工学习、放松所打造的“阳光充电仓”。
项目部打破以往项目长廊仅作用于观光长廊的单一功能,对文化长廊进行改造升级,在长廊内配制了书柜、书桌、投影仪和会议圆桌,使其成为一个集学习培训、小型会议、职工书屋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全玻璃式“阳光充电仓”,为了让其“充电仓”的作用充分发挥,徐州工程学院项目部坚持长效开展“党建+业务生产”“每周一学”活动,让项目内生产业务精的党员走上讲台,让业主单位、外部单位房建业务专家走进项目。以课件讲解、现场实操、课堂答疑等多种灵活的授课形式进行组织学习,营造浓厚学习氛围。截至目前,已经在“充电仓”内培训学习6次,讲座4次,为一线员工真正搭建起提升技能的“充电站”。
篮球场一直是所有男孩心驰神往的场所,穿上工作服,大家是在钢筋水泥旁穿梭的工人,脱下工作服,擦净脸上尘土,一个个还稍显稚嫩的脸庞也逐渐显现。为了让项目职民工们在忙碌紧张的工作之余也能有运动放松的场所,项目部专门设置了一个篮球场,鼓励大家下班后在球场上锻炼,让篮球场变成大家工作之余锻炼身体、增进友谊的好场所,让项目爱好运动的职民工寻回曾经汗水肆意流淌的青春韶华。
徐州工程学院项目部全力打造党建品牌,把加强党员活动阵地建设作为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载体来抓,创建了标准化党建室,在党支部阵地内,开展各项党务工作,积极落实党员学习计划,确保党员学习、沟通、交流有场所;先后开展了“企地共建 夏送清凉”、“校企共建 助力集团公司到徐州工程学院召开专场招聘会”、“党建联建促发展、建功淮海当先锋”等党建主题活动,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战斗力,促进党建工作与各项工作的深度融合,使“党建工作搭台、营销生产唱戏”的想法深入人心,使党组织的凝聚力、向心力不断增强。
代表企业文化、项目宗旨的“爱国爱企爱岗、建校建功建家“12个白色立体字被分别放在项目办公大楼左右两侧的草坪里。来往办公的人,让企业文化理念深入人心。在生活区内的草坪上,则安放着“我❤中国中铁 我的家”立体字,寄托着员工对远方的家的思念,也表达大家对项目这个职工小家的喜爱。这里也成了项目职工亲属探亲的网红打卡地,一家人总要在这里聚集合照一番。
安全是永恒的话题。徐州工程学院项目部为了让员工对安全有更直观的认识,专门搭建建筑工地安全体验馆,代替了原先的枯燥说教,安全知识变得更加立体,便于员工在实际的操作中提高安全意识,掌握安全知识。不仅如此,为深化一线作业人员安全教育,助推其树立安全防范意识,营造人人重安全、人人守安全,人人懂安全的良好氛围。徐州工程学院项目在开展例行安全教育、安全隐患排查整改等活动的基础上,又结合项目为房建项目实际,精心设计、编辑,为现场的每一位协作队伍人员编辑发放了一本《施工人员安全指导手册》。《手册》不仅小巧,还便于携带,以漫画的形式将房建领域事故隐患警示案例、八大工种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展现出来,以图说案,引导协作队伍人员强化安全理念、增强安全责任意识。
徐州工程学院项目,一直秉承项目的形象就是企业的形象。作为中铁上海工程局在徐州市区第一个进驻的重点项目,承担着市场开拓、滚动发展的重担。项目进驻后,注重功能配套、细节设置。项目专门设置了独立的接待室,为企业和地方政府、业主洽谈提供了交流的场所。有干净整洁的职工小餐厅,在这里你能品味到我们中铁上海局一线职工自己厨师烧的拿手好菜。有专门的晾衣棚,冬天的被子和洗过的衣物再也不用愁晒不到太阳了。有独立的卫生间,干净清爽,卫生间内的几盆小绿植更是增加了一抹新绿。如果你坐在办公区进门口的小椅子上,你既可以拿起一本中铁上海局企业简介了解中铁上海局的企业文化,也可以挑选你喜欢的杂志进行品读,你也可以顺手拿起手机扫描桌面上的二维码模型,在手机上形象直观的了解中铁上海局、公司、项目的即时讯息。
小小项目部,浓浓驻地情。徐州工程学院在紧抓施工生产的同时,建设打造多功能项目部,不断探索新时期职工小家建设的新思路、新方法和新途径,让大家学习有阵地,休闲有场所,娱乐有去处。远在他乡,却始终感受到“家”就在身边。后续,该项目也将积极在“有形”的基础上,不断提升自己的“内功、内涵”,为企业培养更多人才,为企业取得更多荣誉,为企业在市场品牌影响力上做出更大贡献。